查看原文
其他

薛涌:潘石屹张欣给哈佛捐款的是非

2014-07-25 薛涌 大家

老实说,1500万美元,对于哈佛没有太大意义。但是,这笔钱对于农村人均教育经费仅几百块的中国,则意义重大。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
文/薛涌



不久前,潘石屹张欣捐款1500万“SOHO助学金”给哈佛大学,旨在帮助 “中国贫困家庭学生”到哈佛读书。这在一个崇尚教育的国度,本应是经典的善举。他们在自己的微博上高调宣扬。但没有想到,网上骂声一片,潘石屹、张欣一度处于守势,纷纷在媒体上作出回应。网友们也各拥一方,有时甚至形成互相对骂的攻势。


在我看来,这场争议或者喧嚣,对目前的中国社会很有意义。毕竟,中国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经济起飞,如今算是有了“第一桶金”。在这个过程中的贫富分化,或者说是财富的集中,和增长本身几乎一样惊人。被集中起来的财富怎么用?哪怕是作为善款应该怎么用自然也成为重要的公共问题。这个问题被讨论得越充分,我们的社会就会越成熟。


首先需要澄清,我把这笔钱定义为“教育善款”,对于他们的捐赠持肯定态度。有些人评论说,这笔钱不过是父母两人给快上大学的儿子买的哈佛“门票”。这种猜测,至少现在看来尚属捕风捉影。不错,包括哈佛耶鲁在内的一流大学,虽然表面上都说父母捐款和是否被录取毫无关系,其实内中还是有许多潜规则。在过去,这种行为根本不是潜规则。你填申请表时,哈佛会问你是否为某某家族的成员。几百年来学校就是这么经营的。现在这套不好看了,纷纷转移地下。


中国的富人们,已经为常青藤输送了不少子弟。不过,讨论这样的公共问题,把一个未成年人拉进来显然不公平。两人的孩子,如果上了一个没有接受他们的捐款的大学,这些猜测也就不攻自破。更何况,真要把孩子弄进哈佛,大概不至于要出这么多钱。相信有更省钱的门路。


另一种批评,则是来自民族主义情绪。比如,你们为什么不捐国内大学,而偏要给哈佛?其实,支持国内的教育文化事业的善款并非没有,但结果往往不好。比如多少年前,香港的企业家捐了个读书奖,本有可能成为卓有声誉的学术文化基金。但第一年评委们就纷纷把自己评为获奖人。你还指望人家接着捐吗?教育界、文化界、学术界的腐败不清除,有信誉的制度不建立,就很难奢望人家把钱捐给国内的大学。在这方面,潘石屹、张欣把钱捐给哈佛,对中国高等教育界应该是个激励,提请人们意识到改革的紧迫性。


但是,接下来的一些批评,则复杂得多,希望潘石屹和张欣能够认真对待、进一步思考怎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。比如,有人指出,真要帮助穷孩子,就应该加大对中国基础教育的投入,把钱给哈佛有什么用?对于这种批评,潘石屹张欣夫妇不仅未能好好回应,甚至有些误导公众之嫌。


为什么?


“SOHO助学金”虽然表面上旨在帮助“中国贫困家庭学生”去哈佛读书,其实根本帮不上忙。众所周知,家庭在年收入在6.5万美元的学生,进哈佛是免费的。这个制度以及实行好几年了。6.5万美元折合成人民币大约40万。年收入将近40万的家庭,在中国也不是穷人。哈佛并非是因为明明发现了品学兼优的穷孩子,但拿不出钱为其教育埋单,于是将之拒之门外。恰恰相反,哈佛和所有常青藤的学校,都面临着巨大的公众压力,尽力把弱势阶层子弟延揽到校园里。


问题是,这些名校投入大量资源,打着灯笼到处找合格的穷学生,就是“凑不够数”。为什么?因为严重的贫富分化,使绝大部分穷学生达不到一流大学的“起跑线”,哪怕各大学降低一些标准。


为了帮助中国的读者了解这一问题对各名校的实质性威胁,我不妨把我著作中介绍过的一流大学的财政规则再重新摘要几句。在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,美国各个一流大学面临的一个大危机,是怎么把钱花出去。这些大学财政实力的基础,是“捐助基金”,即由各种善款汇集而成的基金。而这些大学,有都属于非赢利组织,享受免税的待遇。但是,美国对于非赢利组织有规定,每年必须花掉其基金的5%。各大学的“捐助基金”,规模越来越大,甚至顶一个效果的GDP,而且一直都在华尔街投资生意,2007年金融危机前的年回报率往往是15%甚至20%以上。与此同时,学校一年的行政经费,怎么花也花不到其捐助基金的5%。在这种情况下,常青藤里依然是富家子弟聚集一堂。老百姓当然不高兴。代表老百姓的议员当然要生事儿。所以,当时国会里有些议员已经酝酿提案,一旦这些名校一年花不掉“捐助基金”的5%,就会对之进行惩罚,比如取消其非赢利组织的地位等等。


这些政治动向,在一流大学中引起普遍的恐慌。第一,各大学必须想办法把钱花出去,设立各种慷慨的奖学金就是花钱的策略之一。第二,必须千方百计找到穷孩子,八抬大轿请人家来读书,这样自己作为非赢利组织服务于社会才有更为坚实的合法性。于是,几年之间,哈佛、耶鲁、普林斯顿等名校,都让家庭年收入6.5万美元左右的学生来免费读书。


其实,美国家庭的中等年收入是5万美元上下。这个政策不仅仅针对穷人,更是针对中产阶级。别忘了:中产阶级在选举中最活跃。还有人根据常青藤钱多得发愁的现实预言:常青藤早晚会成为免费的大学。即学校给每个学子倒贴生活费,请他们来读书。看看2007年以前各校的财政状况,这样的预言实在并不离谱儿。


当然,金融危机的爆发,使各大学一夜之间资产达缩水,从富得钱花不完,到穷得许多项目不得不冻结。不过,一流大学中,在资助弱势方面很少有后退的。这里一个原因是在这方面所消耗的经费并不多,另一个原因是从长远看学校早晚会在财政上反弹,钱多得花不出去、找不到穷孩子来读书的老问题还会冒出来。你看看华尔街的股市就知道,最近不断创新高。一流大学的钱也都在那里跟着升值。很快,一流大学又会面临2007年以前的困境:怎么把钱花出去?


这些情况,稍微调查一下就应该一清二楚。何况张欣是在西方受的精英教育,更不该对此一无所知。可惜,她在回应批评时,却天真得出奇:“就此做个广告:同学们,世界一流大学的大门是向你们敞开的,优秀的同学一定要申请。如果哈佛接受了你,家庭的贫困不会成为障碍,我们来帮助你。我们还在继续和更多的大学在工作,上周在耶鲁、今天去斯坦福。目标就是让更多中国贫困学生到一流大学去。”读完这条,人们仿佛觉得:中国的穷孩子上哈佛的大门是他们这笔捐款打开的。其实,这扇大门早就敞开着。不仅如此,人家还不停地派出八抬大轿四下来请。问题是,不管哈佛愿意花多少钱,就是找不到足够的穷学生。


对比一下盖茨的捐款,就可以看出高下。盖茨希望自己的捐款能够针对世界的贫困问题,但他反复指出,贫富问题非常复杂艰巨,自己的绵薄之力简直是微不足道。这一方面反映了自己的谦卑,一方面也号召更多的人参与。他最忌讳的,是把自己打扮成救世主、给自己做广告。在这方面,那些有深厚的慈善传统和相关的宗教传统社会中的富人,素质还是明显高一头。


不过,潘石屹和张欣的捐款,毕竟是个良好的开始,值得鼓励。最近看环法自行车赛,有第一个中国选手参赛。他自始至终都是垫底的名次,比第一名的时间差几个小时。但是,《纽约时报》特别还发表发展记述他的经历。毕竟人家是第一次。毕竟在中国一年只有两次公路赛,欧洲有45次。毕竟他始终不放弃,随着一些选手退出,他垫底的名次已经从190多位上升到160多位。


中国缺乏现代慈善事业的传统,潘石屹张欣肯学,这本身就是希望,尽管水平上还有很大差距。当然,我们更大的希望是,他们乃至许多中国的富人,能够以开放的心胸对待公众的批评,这样才能不断自我提升。


老实说,1500万美元,对于哈佛没有太大意义。但是,这笔钱对于农村人均教育经费仅几百块的中国,则意义重大。中国的基础教育,不仅需要这1500万美元,甚至15亿也不够。留守儿童、城市的民工子弟,问题堆积如山,解决起来需要体制,需要政策,需要人,也需要钱。在这方面,人们对潘石屹张欣的批评并非没有道理。他们肯听、能够承认有些公众早已走在自己前面,才可能提升慈善事业的水准。



关于作者


薛涌,波士顿Suffolk University历史系助理教授。著述包括《直话直说的政治》、《右翼帝国的生成》、《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》、《谁的大学》、《炫耀的足球》 、《中国文化的边界》、《中国不能永远为世界打工》等。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